风化成典 – 马丽华

这本书有点厚度,内容也比较厚,对整个卫藏地区的历史,文化,藏传佛教,政治,与中原王朝的互动都涉猎较深较广。也挖掘出来很多有人文精神的特立独行的人。唯一缺憾是民国后篇幅较少,49后更是一点都没有,真的太敏感了吧。

价值观来说相对开放,看得出来很认同人文精神人本主义。对帝国主义的评价还算公正。

聂赤赞普生成在波密,公元前127年于山南雅隆悉补野部落(来自波密的意思)称王,为第一代吐蕃王。至三十三代赞普松赞干布期间灭象雄(阿里地区)和吐谷浑。吞米桑布创立藏文。

玛旁雍错既是吐蕃王妃的伤心之地也是象雄王的囚禁之地。而吐谷浑青海一带既是噶尔一家的驻地也是未来他们家覆灭之地[……]

[全文]

张杨 ‘冈仁波齐’与‘绳子上的魂’

冈仁波齐,西藏朝圣忏悔转山之旅,感受虔诚。
来自内地的张杨导演。2015年。
讲述在神山冈仁波齐本命年马年,藏村一行朝圣队伍,从老家芒康(靠近云南德钦)出发,一路朝拜2000多公里,经过拉萨,经历了生和死,最终完成了冈仁波齐的转山之旅。
演员全部是藏村几户人家的村民,导演摄制组在村子里生活几个月后,让普通的藏民们真实的完成了一次朝圣旅程,也是一次震撼人心的演绎。
冈仁波齐是世界的中心,藏人心中的神山,像金字塔一样屹立在世界屋脊上。其南面有圣湖玛旁雍错和拉昂错。转山一圈平均海拔 5000米,全长54公里,可以洗净今世罪孽,积累福报。如果是恰逢冈仁波齐本命马年,则一圈想当于十三圈,那更是可在五百轮回中免下[……]

[全文]

走近藏传佛教 – 王尧

第一本到的关于西藏和藏传佛教的书。

前弘期

唐朝向西传播,同时印度佛教法师离开印度到藏区同当地学者合作,大概在7世纪。

文成公主(塑像布达拉宫)641年和亲带来了供养在大昭寺的释迦摩尼十二岁等身像,吐蕃宫廷欢迎佛教。

‘吐蕃僧诤记’记录了内地佛教和印度佛教在藏区的大辩论。

第一座寺庙,桑耶寺(乌孜大殿,藏梵汉三种建筑样式)779年建成,有佛有僧有法,三宝俱全。“七觉士”出家,没庐氏王妃出家铸钟,藏王(也叫赞普)刻碑。

这个时期有三位杰出的人物,叫‘堪洛曲松’。堪布是静命大师(希瓦措)生于孟加拉,两次入藏传播佛教,与莲花生等创建桑耶寺,并任第一人堪布,剃度七觉[……]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