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种新的视角来解读和理解孔子。
从孔子的身世、世系先来一记重拳,认为史记强行把孔子往叔梁纥靠,其实孔子本是巫女之私生子,自己也是巫祝出身。
然后是孔子第一次远走齐国的最大原因,可能是与孔子同样身份的阳虎,阳虎以一个叛乱者搅局者的身份几乎成功了,孔子只能远走他乡,追寻音乐去了。
孔子回归鲁国,被鲁公委以重任,三年时间小有成就,借家臣叛乱的理由推举徒弟子路隳三都几乎成功。失败后只能第二次远走他乡,一去就是十四年。这点倒是没有疑问,只不过为了突出孔子的政绩,夸大了夹谷会盟和延迟一年避难而当上了大司寇诛杀少正卯。书中的观点是阳虎(阳货)真的是孔子一生的影子,这个反体制的同类,影响着孔子的时代遭遇和动向。
然后说到了到底什么是儒,还有商周交替之际,也是帝天的轮换,抛弃了具有人格神的帝王观念,改变成非人格化即所谓理性化的天的观念,从此中国人心中总有一个天。孔子也是屡屡提到天。而尚书以及上古帝王的杜撰故事则基本都是战国或之后逐渐添加的,比如墨家的大禹,儒家塑造尧舜,道家树立黄帝。作者作为甲骨文和金文的研究者,在这里领域应该是有话语权的。
另外书里对墨子、庄子和孟子提及甚多。墨子作为非儒的代表,言辞是最为激烈的,但是其实他和孔子都是属于一类代表,所以有必要争个高下争个对错。墨子的平等思想还是比孔子要先进很多了,也很人文,他还是一位科学家,毕竟是工匠出身。庄子虽然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但是在作者这里,倒是和章太炎一样,从老庄的文字里看得出是颜氏之儒,其实也是孔子的一派。至于孟子,则是尽力维护孔子,遗憾没赶得上做孔子的门徒,不过他自己倒是添油加醋了很多内容。
最后写的孔子的弟子和论语的起源。明显能感觉到作者认为孔子是把颜回作为自己的传人地位的,可惜天不遂人愿,真实的孔子思想其实在颜回这里已经失传了。留下来的弟子们做官的做官,立门派的立门派,于是有了子张/子游/子夏的斗争,然后是曾子/有子及其徒弟们,最后到了孟子/荀子这里,道基本就消失殆尽,犬儒横行,法则的社会开始大行其道,论语也就这这种环境下诞生了。
正如作者所总结的:孔子的精神反而是通过庄周之徒之手得到了再确认。与自认是儒家正统的‘荀子’对孔子所采取的极其冷淡的态度做比较我们就可以完全清楚。儒教的法则化是有孟子得到了促进,有荀子得到了实现。那已经不再是儒家了,我觉得至少孔子的精神没有得到流传。儒教的精神因为孔子的死而寿终正寝了;而颜回的死,则断绝了其后继。理想并不是能传承的东西。留下来的弟子们不过是在那走向法则的社会里枉然地沉浮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