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讲三国历史的入门好书。三国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乱世法则和生存手册。
作者融入了自己的很多观点,比如人性化的东西,当然也有作者自己的一些历史走向战略判断。
东汉,要想有所成就,要么靠世袭,要么就是祖上就是世家,要么真的是有勇有谋有忠(还得是有一定家资的)能百里挑一被举为孝廉。到了汉末,因为黄巾之乱,军阀开始活跃,后面朝廷失控,军阀更是为所欲为。
乱世里,道德感太强的基本都是背景,比如会安抚人心善待百姓的宗室幽州牧刘虞终归被公孙瓒和袁绍抢了地盘,忠勇赤诚的王允经历了党锢之祸而不屈,隐忍的跟着董卓去了长安手刃董賊却太过刚性缺乏变通而功亏一篑。另一位宗室刘表年轻的时候在士大夫中也是享有盛誉,党锢之祸中躲起来,黄巾之乱后被启用,后被董卓派去荆州,凭借文人作风倒是据守一时,年纪大了就没啥动力了。
倒是刘备,出生幽州,以小军阀起家,有野心,凭借着刘姓远亲和精心打造的道德人设,带着三兄弟关羽张飞赵云,一步一步到处投靠,到处找山头。先是朋友公孙瓒给了他青州平原相,后因为救助中山国相孔融,再救被曹操攻击的陶谦,曹操退兵后,陶谦临死前禅让了徐州。此时被曹操打败的吕布来投,刘备接纳了后,曹操没攻来,袁术来了。袁术还勾结了吕布反水,结果刘备是陪了夫人又丢了徐州。后来袁术承诺粮草没有兑现,吕布又背叛了袁术,接纳了刘备…真是乱套啊。结果是徐州牧是吕布,刘备还是刘豫州(就豫州的小沛而已。)但是吕布终究还是要灭掉刘备,于是仓皇之下,只得放下尊严投奔有天子的曹操,曹操也乐得收留毕竟这个时候一方军阀已经不是他的目标了,而且此时刘备一无所有,驻扎小沛挡挡吕布还是可以的。最终在曹操捉住吕布后,劝曹操杀掉吕布,此后低调做人。曹操没有听郭嘉等人的建议,最后放了刘备去堵截袁术投奔袁绍,最后刘备成功逃离,他终究野心太大。
孙坚以勇著称,乱世里带兵打仗真是有能耐,因为在地方勇猛的表现,被祖籍会稽的朝廷大将朱儁推荐后重用,后作为长沙太守,找到了袁术这个世家的靠山,从董卓手里攻占洛阳,可惜被袁术摆布,在进攻荆州刘表的襄阳时,发生意外被射杀。后来儿子孙策继续跟着袁术,最终自立成功,可惜同样是太过勇猛被仇人刺杀,最后由弟弟孙权接位。父子三人一步一个脚印,再凭借江东人杰地灵,开创出了大局面。
曹操祖上也是三公,人脉资源不少,自己成年了也争气,会诗文,会打仗,还心怀天下。靠着父亲的光辉举孝廉后很是一腔热血的认真做官,黄巾起义后被拜为骑都尉,勇猛如虎,表现也很出色,后被命为八校尉之一。从洛阳逃走以后,加入了讨董联盟,孤军打了酸枣联盟唯一的一仗。后联合袁绍被袁绍表奏为兖州东郡太守,后依靠计谋在兖州州牧被青州黄巾军杀害后接任,打败而接收了青州黄巾军主力而坐大。此时袁术东进,被曹操一路赶到了寿春,然后曹操就开始交接徐州的陶谦和刘备,谁知这时候兖州被陈宫和张邈招来吕布叛变了(此处历史有悬疑,可能和曹操杀边让有关)。幸好荀彧等拼力保住了大本营。最终眼界更高,谋士如云的曹操在兖州站稳了脚跟,并且随后扩充到豫州,以许县为总部。随后迎接献帝到许,乱世里他总是高人一招。
袁绍有点反面教材,四世三公出身高贵但是在他家嫡兄袁术眼里就是竖子,气度恢宏爱结交名士,因为党锢一直隐居,后在何进手下做幕僚,打算借助外戚的力量引领士大夫执政。结果替何进出了个馊主意引边将入洛屠杀宦官。等到外戚和宦官同归于尽后,他一个人只身面对董卓才知道根本是以卵击石,只得说了一句狠话就避难去了。逃出洛阳后,被董卓顺手给了个渤海太守,因为自己的名气做了讨董联盟的老大。酸枣联盟解散后,联合北边的公孙瓒接管了曾经是他袁家门生故吏的韩馥的翼州州牧,做起了一方军阀。在献帝千辛万苦逃难到河东郡后,不听沮授的建议,浪费了大好的迎天子机会。
比较搞笑的和讽刺的是由曹操开创和引领的禅让流程了。作者对刘禅有明显的辩护,明明是个大聪明,只可惜了姜维。书末特意佩服了一下羊牯太傅,对司马一门也尽显讽刺。
乱世里,都是第一等的枭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