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看的还有:
姜若木 – 阅晋风流
东汉末,战乱、瘟疫、饥荒…人口剧降。260年曹髦这个才子皇帝受不了司马昭的气,说完‘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率领几百个家仆,拿着捆绑去锄奸,结果第一关让司马昭的弟弟司马伷放过去了,第二关被贾充的手下成济给杀了,最后成济成了替死鬼。司马昭为平息舆论,263年灭了蜀汉。
265年,司马昭去世,同年底他的大儿子司马炎接受曹奂这个曹魏最后一个皇帝的禅让,做了晋朝的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以孝治天下,宽容,但是也经常无厘头参与大臣们的斗富。他最大的心头病就是有一个过继给比父亲司马昭优秀很多的伯父司马师的同样优秀的弟弟司马攸,最后司马攸被司马炎逼迫前往封国的路上病死…
280年,西晋灭东吴。东吴就剩下陆抗,西晋有羊祜,杜预,王睿。羊祜和陆抗君子对峙好多年,直到陆抗病死。要不是晋武帝犹豫,灭吴行动更早。也是从攻下吴都开始,晋武帝接收了那么多东吴末帝孙皓的后宫,开始享受人生了。
290年,司马炎去世,晋惠帝司马衷就位,据说是因为有个聪明的孙子。26年后,316年西晋灭亡。
其中291年,贾后杀杨骏及太后,开始了序幕。中间因为杨华有过10年的平安,然后从300年开始贾后被杀,司马家就乱套了,中原老百姓凄惨无比。到306年惠帝死了,怀帝司马炽即位为怀帝,东海王司马越控制了朝廷,还有被派到建康去了没本事的远房亲戚司马睿。最糟糕的还是少数民族的武力上场了。
陆机是陆逊的孙子,陆抗的儿子,到了洛阳备受北方士人歧视,不过以自己的才气还是很受王爷们器重,可惜最后南方士人都在忙着返乡时,陆抗做了成都王颖的大统帅,兵败被杀。古人说到后悔进入仕途,常用典故就是‘东门黄犬’-说的是李斯,‘华亭鹤唳’-说的就是陆机。陆机在北上洛阳之前,作为东吴的高干子弟在松江华亭过了一段优游岁月。
310年,洛阳城被刘汉刘曜围困,怀帝征召天下军队来救无果,司马越也跑路了。洛阳付之一炬。316年,还是刘曜又杀到长安城,灭了西晋最后一个皇帝司马邺。317年在王导王敦辅佐下在建康站稳脚跟的司马睿称帝,东晋开始。琅琊王家那个时候真是如日中天,‘王与马,共治天下’啊。
也就在此时,闻鸡起舞的祖逖渡江北上,开始于石勒对峙。322年,东晋王敦清君侧成功,同年晋元帝去世,323年,祖逖病逝。一开始东晋就是付不起的阿斗毫无斗志,内斗不断。王敦临死前二次造反,结果弄得个尸首异处的下场,他本人年轻时也是狠人,比如在王凯和石崇家做客都是主人杀人他豪不眨眼。
历史总是那么的相似,不管多么弱势的朝廷,多么荒唐的皇帝,内斗内哄总是绵延不息。司马炎对兄弟们和儿子们的安排,白白浪费了那个本来可以休养生息,本来文采飞扬的年代。中原人除了往江南跑,也有往燕北跑,也有往西域跑。雁北还真出了一个传奇的慕容世家。
东晋基本就是门阀的内斗,王氏,庾氏,恒氏(恒温恒玄两代),谢氏轮番上场掌握大权,偶尔为了立威而北伐或者伐蜀,偶尔夺回洛阳或者长安,最终由北府兵出身的刘裕在420年终结了100年出头的东晋成立了刘宋。东晋区域内三吴(吴郡,吴兴,会稽)是皇帝能控制的地方,也是江南发展最快速的时候吧,长江中上游基本都是世家大族争夺的焦点。
也许从东汉开始,就是世家轮番登场的年代,皇权都比较低,也没有啥有作为的皇帝,再加上外戚和宦官。印象深刻的是那个时候动不动就是夷三族,当然百姓更惨,十室九空,能平平安安的有地种有饭吃就谢天谢地了。
典故,包括晋书的素材,大多应该来自‘世说新语’: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 说的是周顗和王导的故事。周顗是知名的名士,清高得不行。时王敦清君侧,堂弟王导一家子还在建康,趴在晋元帝宫门口求情,周顗正好路过进宫却装做视而不见。在皇帝面前倒是说了很多好话,回去的时候,还是不闻不问,到家了却有写信提王导开脱。最后王导一家不死。后王敦攻入建康,问王导要不要大用周顗,王导不说话;那小用呢,也不说话。最后王敦就直接说那就砍了吧,王导还是不说话。结果伯仁死。后王导翻阅到过往的奏章,才明白周顗出力甚多,于是有了这个著名的感慨。
东床快婿 — 郗鉴与女婿王羲之的故事,王羲之是王导和王敦堂侄。郗鉴派人来王导家挑选女婿,就王羲之一个人躺在东厢房的胡床上像在练字。
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 — 并州刺史刘琨,中山靖王之后,原为二十四友之一,后突变为和祖逖一样的人物,在黄河以北维护晋室。
‘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 陶渊明是陶侃(对东晋早期有平叛之功)的曾孙,可是由于不是世家大族,不被重视,跟过恒玄和刘裕。
嵇绍的忠孝 — 嵇康被司马昭斩杀,广陵散失传,把儿子托付给隐于朝的山涛,最后嵇绍做了惠帝的侍中,为了保护惠帝献身。史书对这就争议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