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共治时代 – 吴钩

宋真宗,1004澶渊之盟,1010年仁宗出生,养母是后来的太后刘娥(之前是改嫁给还没有当太子的真宗的),后世‘狸猫换太子’可能更多的映射明孝宗。1020年寇准丁谓争斗,寇准罢相,丁谓和刘皇后胜出。仁宗赵祯从小即天性仁孝宽裕、持谦秉礼。

王旦(957-1017):大名府莘县人(今属聊城),气度雍容,才是国人,锋芒不露。王旦任宰相时,寇准多次在宋真宗面前说王旦的短处,王旦却极力称赞和提拔寇准。后寇准都自觉才德气量远不及王旦。王旦也不同意真宗封禅,对真宗迷信也很愧疚,病逝前甚至要求剃发穿袈裟来赎罪。谥号文正。

王曾(977-1038):福建晋江人,乡试、会试、殿试皆第一!起草真宗遗诏时对阵丁谓,表现了过人的定力和勇气。后在斗倒丁谓过程中,展现了忍辱负重和绝地反击。谥号文正。

寇准

李迪,丁谓擅权时,李迪朝堂上愤而与之打架,真宗同时罢免俩,结果丁厚颜无耻指示翰林学士晏殊重新起草复相制书(先是刘筠不允)。

真宗五鬼,丁谓/王若钦为典型,相比其他朝代的奸邪倒也不算太坏,才气政绩还是有的,擅权后也没有搞的乌烟瘴气,加上宋也没有虐杀大臣的先例,只不过过于迎合真宗,趋炎附势,被寇准李迪王旦王曾等信奉独立为官‘文死谏’所排斥。而真宗往往执著于‘异论相搅’,让属下互相节制。丁谓先被发配崖山,后到雷州,与被他打发的寇准为邻,真可谓自作自受。王若钦因为要迁都南京被寇准骂得战战兢兢。

晏殊(991-1055):晏殊当年以神童入试,殿试上跟真宗说题目已经提前预习过了建议重来,深得信任。在天圣五年因为仆人迟到而发怒用朝笏打落仆人牙齿而受到监察御史弹劾,被从枢密副使外放到应天府。阴差阳错,晏殊在应天府,大兴教育,‘自五代以来,天下学废,兴自殊始’。更巧的是,他延请了一位寓居应天守母孝的青年主持府学,次年又保举入朝,他就是范仲淹。不过因为为仁宗亲生母亲题写的神道碑,隐瞒了真相(刘皇后还在世)而被仁宗多次贬责。

刘娥刘太后,遗憾自己出身寒微,一直想认个名门大族为亲戚,天圣三年召见开封府长官刘烨,三番几次询问家谱,刘烨无奈以‘风眩’为由逃回河南府老家任职。其实真宗还在时的大中祥符五年,刘后就想攀附另一年开封长官刘综做亲戚,结果刘综变了脸色,用陇西口音回答真宗,说自己出身孤寒不曾有亲戚在宫内。但是吴越王钱蒣之子钱惟演却喜攀附,先是嫁了妹妹给刘娥之兄(其实是前夫),然后被刘太后升为枢密副使,他却一心想拜相,监察御史鞠咏坚决反对,甚至在朝堂上说‘若相惟演,当取白麻廷毁之’,白麻就是拜相的制书。后来仁宗时,钱惟演又屡次逢迎趋炎仁宗和他真正的国舅被御史范讽弹劾。不过钱惟演后来在洛阳时,奖厉后进,提携了欧阳修。

宋人相信,人主的职责是遴选出执政的好宰相宜忌监察政府的好台谏。仁宗说‘帝王之明在择人,辨邪正,则天下无不治矣’。刘太后(章献)垂帘十一年,基本做到了知人善任,执政大臣有王曾,张知白,吕夷简,鲁宗道,薛奎,王曙等,台谏官(宋代台谏合一了,宋之前台官纠绳百官,谏官规谏君主)有孔道辅,鞠咏,刘随,曹修古。当然还有侍讲孙奭,冯元,宋绶等饱学而正直的老师们在辅导仁宗。

仁宗亲政后,摒弃了之前刘太后的大臣,启用了更多的直臣和台谏官,如范仲淹,孔道辅,庞籍等。废后(宰相们支持,台谏官包括范仲淹,还有后来的富弼集体反对,仁宗斥逐了孔道辅和范仲淹到外地)更像是宣告了仁宗自己要当家作主,第二年即改元明道为景祐。

景祐元年立曹后以维持后宫次序,曹后居然也是有过婚史,和刘太后一致。清人觉得‘宋世士大夫最讲礼法,然有不可解者二:仕宦卒葬,终身不归其乡,一也;阀阅名家,不以再嫁为耻…尤不可解也。‘

宋仁宗朝时台谏官最意气风发的历史时期,‘台谏之职在国初则轻,在仁宗之时则重,在国初则为具员,在仁宗之时则为振职’。台谏与政府时平行的两个系统,由皇帝任命但同时保持独立,是‘公议’‘公论’的代言人。同时宰相也是约束皇帝之‘自由意志’的机制。皇帝诏令需要宰相副署,宫中发出的‘内降’宰相和枢密使都可以不予执行。甚至负责起草诏令的知制诰(后归中书舍人)都可以奉还词头。所以那个时候宋朝儒家都主张‘进居其位者舜禹者,进行其道者伊傅也‘,天子是国家礼仪的最高代表,不是总揽政务的行政首长(宰相才是)。当然在太祖太宗亲政强势的时候,皇帝总揽事务还是控制不住的。

韩琦(1008-1075)

范仲淹(989-1052)

富弼(1004-1083),晏殊的女婿,晚年晏殊胆小怕事,富弼很厌恶。

西夏叛宋,宋仓皇应对,被搞得措手不及,加上西夏元昊有汉人助阵,就算韩琦范仲淹一开始来了,也是攻守不定。好不容易稳定下来,辽又搞事情,富弼开始展露才华。至与西夏议和完成,韩范富贡献最为突出。范仲淹二度发光。

欧阳修(1007-1072),晏殊希望尽快与西夏议和,然韩琦因为条文对宋不利不允。谏官欧阳修又上场抗议。

仁宗庆历中亲除王素,欧阳修,蔡襄,余靖为谏官,风采倾天下。国子监直讲石阶做‘庆历圣德颂’,捧‘杜衍,范仲淹,韩琦,富弼’等执政官与‘欧阳修,余靖,王素,蔡襄’等谏官,视夏竦为大奸,却种下了矛盾的种子,欧阳修做‘朋党论’,范仲淹也解释了一番,才让仁宗稍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贬岳州,建岳阳楼,老友范仲淹写‘岳阳楼记’,大书法家苏舜钦书,篆书家邵觫篆额,流传千古。可惜苏舜钦因为和同事公款喝花酒被降籍为民,回苏州建‘沧浪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苏舜钦觉得很委屈,要是范仲淹没有去巡边自己一定能像滕子京一样被保护一下。最后一位坚守在朝堂上的欧阳修又在庆历五年遭遇桃色事件,最后只因为家产安置问题被贬滁州,并做了同样流传千古的‘醉翁亭记’。

垂拱而治的仁宗皇帝,在嘉祐八年病逝(1063),启用他哥哥的儿子继承大统,是为英宗。英宗的父亲也曾经作为皇帝候选人被真宗带入后宫,后仁宗出生才作罢。英宗小时候也被曾被带入过宫。

天圣:1023年-1032年十一月

明道:1032年十一月-1033年

景祐:1034年-1038年十一月

宝元:1038年十一月-1040年二月

康定:1040年二月-1041年十一月

庆历:1041年十一月-1048年

皇祐:1049年-1054年三月

至和:1054年三月-1056年九月

嘉祐:1056年九月-106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