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会好吗?- 梁漱溟,艾凯

梁漱溟和美国艾凯教授的访谈,艾凯教授在做中文深造期间写了“最后的儒家”,从而结缘。

一个佛教徒,一个素食者,一个异常平静无争的老人,一个自称没有读过老书的儒者。看下来有几个地方印象深刻。

一是人类对人生的探索分成三大阶段,第一是人对物人对自然,二是人对人,三是人对自身。西方哲学属于第一类,中国属于第二类,印度属于第三类。所以梁先生坚信中国文化复兴。显然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都属于早熟路线。

这个解释了他对中国文化中无为而治,天下太平的理解。

对康有为比较不屑,后面还有一段。

讲到了关于古文学的三个分类。

这个也几次提到,说佛教里关于人的。

[……]

[全文]

红楼梦 – 读到十卷看不下去了。

真看不下去,就是家长里短,人情世故。中国人生活中始终逃离不了这些东西,皇帝家有皇帝家的礼,大户家有大户家的礼,小户家有小户家的礼,百姓家有百姓家的礼,这个礼基本雷同,规模不同而已。而这些繁复没有意义却束缚每个人的礼教,最需要的就是被铲除。

有点乐趣的就是知道乾隆年间,口语中,原来也有跟现在还大差不差的说法。前十篇也基本接触了各种人物关系,总比学生时期啥都不懂有点进步。

[……]

[全文]

历史与思想 – 余英时

余先生论文的合辑,还是很高深的,毕竟是学术研究性文章。影响深刻的是这一篇,‘余英时: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流’,讲到了儒家的转型和独尊儒术的背景。

历史上叔孙通、公孙弘之类的“儒宗”看清了这一点,“与时变化”,入法家之室而操其戈,逢君之欲而长其恶,才在表面上夺得思想界的统治地位。然而个别的儒家要真想当权,首先就得法家化,就得行“尊君卑臣”之事。他不但有义务帮朝廷镇压一切反对的言论,而且连自己的“谏诤”之责也要打一个七折八扣。理由很简单,“忠臣不显谏”,“善皆归于君,恶皆归于臣”,皇帝是不能公开骂的。这样的儒家在政治上最后也只能成为“反智论者”。所以“尊[……]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