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与中国文化 – 于英时

8篇和士相关的长篇论文结合而成,说实话很专业,比较影响深刻的是两段,一是关于儒家士的产生及(其他家也差不多)其道,与势的关系,为何强调修身。中国文化一直强调个人修身,在这里能找到一个参考答案。第二段是关于禅宗,新儒家,新道教的产生,影响力及互相影响,出世和入世的概念。

一方面中国的‘道’以人间秩序为中心,直接与政治权威打交道;另一方面,‘道’又不具备任何客观的外在形式,‘弘道’的担子完全落到了知识分子个人的身上。在‘势’的重大压力之下,知识分子只有转而走‘内圣’一条路,以自己的内在道德修养来做‘道’的保证。所以‘中庸’说‘修身则道立’。儒家因此而发现了一个独立自足的道德天地。

所以[……]

[全文]

余英时回忆录

余英时(1930年1月22日-2021年8月1日),安徽潜山人。

1930年出生于天津,先是师从国学大师钱穆,后赴美国哈佛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之后在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香港新亚书院和香港中文学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各地任教,晚年寓居在普林斯顿。

在学术上,余英时专治思想史,以现代学术方法诠释中国传统思想,通古知今,成为21世纪罕见的史学泰斗。2006年,余英时先生获得美国国会图书馆颁发的具有“人文诺贝尔奖”之美誉的“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2014年,又获得唐奖第一届汉学奖。同时,余英时先生持续关注现实、坚持在公共领域发声,他的独立自由的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历[……]

[全文]